首页 企业微信正文

微信头像和昵称被共享至企业微信 用户诉腾讯网络侵权获立案!

李宣 企业微信 2020-05-08 1768 0
  “为了将生活和工作分开,我特意注册了两个微信,一个开通了企业微信一个没有开通,但是现在我才发现,就算没开通,个人信息还是被分享到企业微信了。”近日,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杨先生发现,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他从未开通过企业微信的微信,头像、昵称被企业微信使用了。更让他无法接受的是,企业微信还会向用户推荐“可能的同事”,“我怀疑用于生活的微信也被展示到同事的企业微信中了。”

  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杨先生以网络侵权责任纠纷为由将腾讯告上法庭。他要求腾讯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十五条的规定,立即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等侵权责任。目前,北京市互联网法院已经受理此案。

  杨先生的妻子张女士是位律师,平时夫妻两人对隐私保护非常在意,这次张女士也是当起了老公的代理律师。“如果不是我媳妇发现,我也不知道原来我的信息已经被各种暴露。”杨先生说。

微信头像和昵称被共享至企业微信 用户诉腾讯网络侵权获立案!


haibao.jpg


  杨先生的妻子张女士在微博发文称,自己的权益被腾讯损害

  杨先生认为,微信头像、昵称是使自己得以在社交平台上被其他用户识别的元素,具备显著的人格属性,属于其人格权的一部分,他自己有权自主决定微信头像、昵称的用途。但现实是,杨先生认为腾讯是在收集自己的个人人脉关系后,将微信头像、昵称用于企业微信。而此前腾讯公司CEO马化腾还曾在朋友圈回应称,腾讯平台的数据远比其他平台更加具有用户个人隐私性,因此反而要强调的是如何加强数据保护而不是打通数据和唯算法论。

  因此,杨先生向北京互联网法院递交了诉状。在起诉书中,杨先生向法院提出以下几条诉求:腾讯立即停止通过微信APP将原告的微信头像、昵称共享至企业微信APP;腾讯立即停止在企业微信APP中收集、使用原告微信头像和昵称;腾讯立即停止在企业微信APP中将原告作为“可能的同事”向原告微信好友进行推荐……

  可能有人会质疑,微信和企业微信都是腾讯开发的,为何不能共享头像和昵称呢?杨先生却颇有信心,因为自己的媳妇,2019年就在天津滨海区人民法院同时起诉了微信和抖音,原因就是因为抖音建议用户更新头像和昵称。当时,在庭审现场,腾讯的代理人还辩称:用户对头像、昵称享有合法权利,但是腾讯则享有商业上的合法利益,两者相互不冲突,不矛盾。张女士回应,既然腾讯方认可用户的合法权利,那腾讯为啥干涉用户在哪里使用、怎么使用自己的头像和昵称呢?

  同时,在2019年3月20日,也是在天津滨海区人民法院,当时腾讯起诉抖音和多闪不正当竞争的案件中,该法院也裁定认为,微信用户头像、昵称的使用必须取得用户的授权,不然就是侵害了用户的选择权、知情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对微信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也构成严重威胁。

  杨先生觉得自己的遭遇于这两个案件类比,场景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腾讯起诉抖音和多闪不正当竞争案中,用户只是抖音用户,并不是多闪用户,但是用户的微信头像和昵称都自动出现在多闪的好友推荐页面;而在杨先生的遭遇中,他只是微信用户,并不是企业微信用户,但是杨先生的微信头像和昵称却自动出现在企业微信APP好友添加页面。

  腾讯已经打过类似的官司,在明明知道这些道理的情况下为何还知法犯法呢?杨先生认为,这可能涉及到腾讯的诱导拉新。

  ”只要选择添加,就会发送邀请二维码或链接到我用于生活的微信上。“杨先生说,发来的链接明明是带有“添加我的企业微信”或“我是企业成员,加入群聊”的文字,”但点击后要求下载企业微信app。

  2020年3月4日,微信官方发布公告《在微信里,这些违规行为请绕行》中提到,微信严格诱导下载管理,对于第三方APP通过邀请链接、邀请二维码等方式,涉嫌诱导用户下载APP,同时可能存在拉取关系链的行为,微信不再提供此类链接在微信内直接打开的服务。

  此前针对字节跳动旗下飞书产品被微信封杀,有媒体在报道就认为按照《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3.2条款说明:对链接的说明与链接点击进入后的页面不一致,属于诱导/误导行为。

  作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微信多次表态称会一视同仁。最新一次是在3月4日,微信发布平台违规公示,针对部分第三方 App 通过分享等行为,涉嫌拉取微信关系链、涉嫌诱导下载,对用户隐私安全造成了威胁,将根据平台规则进行“强提示”,需要跳转访问。微信表示,微信平台一向“一视同仁”,对腾讯系公司和腾讯自己的产品也一直毫不手软,包括腾讯朋友、腾讯新闻、微信读书等产品都曾接受过类似的违规处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王琦,曾从民法角度,解读微信头像昵称的法律归属。他表示,社交网络账户的本质是用户和服务方之间的合同法律关系,社交网络的数据作为一个整体,基于合同债权,微信头像昵称应归属于用户。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昵称和头像问题,属于个人信息范围,并类比这就像身份证制作于公安机关,但权利归属于公民个人一样,个人信息不是平台的数据财产权利。


baohai.jpg


xiangtou.jpg

shishi.png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