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智慧城市、大城市群建设全面推进,轨道交通作为城市“生长”的脉搏正变得越来越发达。仅2020年全国新增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就高达39条,运营里程1240.3公里,较2019年增长20.1%,对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运营和高质量服务带来更大压力和挑战。
企业微信自2019年3.0版本正式开放连接微信生态后,做数字时代“企业专属的连接器”这一属性日益清晰,在各行各业积极探索通过数字化工具,助力组织内外协同管理来提升整体效率——对内是企业级即时通讯与效率工具,对外则成为企业连接外部产业链上下游、普通个体消费者的“入口”,已成为50+个行业的企业与组织的数字化转型新伙伴。在全国轨道交通领域,已有非常多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司选择企业微信作为智慧运营及管理新工具。
企业微信总经理卢青伟介绍,在现代都市圈发展的大背景下,智慧交通体系将承载更丰富的城市功能。过去,城市交通系统的数字化建设侧重于管理功能实现,但未来将向服务功能转变,聚焦提供“人悦其行、物畅其流”的交通服务体验。企业微信愿与行业共同探索更多数字化解决方案。
交流会上,深圳地铁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以及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分享了与企业微信进行的智慧运营探索,为行业带来新启迪。
连接破除信息孤岛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列车、能源、技术装备、运营安全、乘客服务、网络管理等多系统。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克服复杂环境下的网络配置、形成信息互通,成为数字化部署的难点。同时,动辄上万的员工数量与众多层级的组织系统,也让庞大的组织安全、敏捷、高效运转带来挑战。针对行业普遍存在的数字化实施难点,企业微信以“连接”为切口,结合信息数据安全技术与复杂网络环境配置支持,打造一套实施轻盈、见效快的解决方案。
解决轨道交通系统中,人、设备、系统间的连接与协作是基础。客运量高居全国前三的北京地铁通过企业微信,成功打通集团与分公司之间的系统,帮助3万5千多名员工完成日常工作,高效高质守护首都人民出行。
深圳地铁运营集团与企业微信自2019年11月起开展“一站式生产智慧化移动平台”的深度探索,将企业微信本地化部署在自有机房,保证信息数据安全的同时,与地铁运营原有的自建系统全面联动,进一步助推深圳地铁运营集团信息的高效流转。
沈阳地铁实现运营分公司20个部门共7600余名员工高效沟通,企业微信使用率高达99%以上,自研并上线客流分析、智慧党建、移动签批等40余个应用服务于运营生产与管理工作,推动沈阳地铁运营迈向数字化、智能化新阶段。
企业微信交通行业总监赵林介绍,企业微信有着与微信相似的沟通体验,可让员工零门槛上手。同时,企业微信开放接口已达540个,方便轨道交通公司接入自建系统的同时、还可以根据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开发更多轻应用。
让轨道交通运营更“聪明”
在传统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上,涉及乘客、员工、智能设备、生产信息、上下游企业等不同的体系,综合管理难度十分高。以车辆应急调度为例,在突发情况下能否紧急调度车辆,关系到乘客出行体验。现在,除了通过生产调度系统、内部网络系统,北京、深圳和沈阳地铁的管理运营人员还能在企业微信上轻松查看各项关键指标,对客流量统计、进站客流、满载率等运营线网等情况一目了然,大大提升了决策效率。
目前,深圳地铁运营集团已将自有的智慧消防、维保、实时客流、末班车、智慧厕所、设备导航、列车拥挤度等10个智慧车站场景服务接入基于企业微信私有化版部署的深铁运营通内部工作平台。
赵林介绍,通过企业微信连接微信生态的特性,还将释放轨道交通服务更多势能,甚至能让乘客也成为安全运营团队中的一员,如发现导向标识,自动扶梯、无障碍电梯、车载显示屏等设备故障时,可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或地铁志愿者平台第一时间向地铁运营单位反映。
目前,北京地铁正在探索用企业微信连接轨道交通志愿者、旅客、第三方生态伙伴,拓展轨道交通的服务场景,致力于将每日百万级的旅客平安送达目的地。未来,轨道交通生态将拥有无限想象空间。
截止2020年12月,企业微信上真实的企业与组织数量已超过550万,接入系统总数跃升至1191万,为交通、政府、零售、教育、金融、制造、医疗等超过50个行业持续输出解决方案。仅交通行业就已覆盖轨道、铁路、民航空管、航司、机场、海事、航务、高速交投、公交客运、出租网约等十多个业务条线。企业微信高级总监王琼认为,先进的智慧交通体系将与智慧城市管理系统深度融合,使得智慧交通既有一流设施、一流技术,又有一流管理、一流服务。未来,智慧交通大生态将去除不同交通系统、不同城市群落、甚至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藩篱,促进中国都市圈向更高维度发展。企业微信以“企业的专属连接器”为定位,企业微信持续做好底层连接能力,成为中国大交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助手,打造更美好的交通出行体验。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我们专业的企业微信顾问!
企业微信授权服务商,客服电话:400660112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